美国《教科学箴言报》8月13日文章,原题:我们的记者在成都一家百年茶社里找到归属感 我很早就来到了坐落在成都人民公园里的鹤鸣茶社。一位居民告诉我,“老人们”会在6时前到达,这时候的茶水3元一碗。
我挑了一张看上去不错的桌子,它正好位于茶社突出于湖面的一个角落里。服务员杨先生解释说,3元钱的茶通常有“时间限制”——从6时30分到9时30分。他放下满满的一个保温瓶说:“你从远方来,如果你愿意,可以留下来喝上一整天,一直喝到晚上。”
渐渐地,来的人越来越多。7时,退休经理王先生坐在了他惯常的角落位置。“这是我的习惯。这是成都人早上的习惯。”他一边说,一边向旁边的人点头,“这些都是我的朋友。”
聊天声渐起。戴达(音)在卖报纸——给人们提供谈资。80多岁的他很自豪自己仍然是一名万事通。然后外地人来了。突然间,我们都开始聊天,闲聊当中不时地转向关于世界、生活和梦想的严肃话题。一名来自上海的大学管理人员对外国人因疫情离开感到惋惜。他和成都及中国各地的许多人一样,表达了对持久和平的希望。
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。我原本打算只是看看,却被吸引住了。人们带着烦恼来到茶社,离开时却毫无负担,不再是陌生人。(作者安·斯科特·泰森,白晓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