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的温柔,原余生静好。夜色初上的时候,喜欢捧一杯热茶,无比悠然地呷,像是同一位心有戚戚的好友叙叙旧,一天的疲劳和奔波,会像律动的河水,渐渐平静而熨帖。
和朋友相约喝茶,有可能做了一个动作或者说了一句话,导致大家面面相觑,场面一度陷入尴尬,但不知道到底问题出在哪里。
或许大家不会说,但下一次可能不会邀请你。懂茶的朋友们都知道,看似简单的一杯茶,其实暗含了很多学问,注意细节,才不会有失礼仪。
出于对客人的尊重,请客喝茶需要多准备几种不同的茶叶,事前询问客人喜欢喝什么茶,有什么茶忌口或不太喜欢喝的。
在冲泡之前介绍茶叶的名称和特点,同时将茶叶展现给客人,让客人对准备喝的茶有个基本的了解,也对整个饮茶活动的氛围做一个预热。
用开水将茶具都烫洗一遍,虽然茶具事先清洁过,但再在客人面前温杯烫壶,可除去茶具异味,既能温杯,对于茶汤的表现也会更好。
其实温杯主要有三个目的与作用:一是用开水温杯洁具,起到清洁,去除异味的作用,从而保持干净、整洁,在接待客人时尤为重要;其二是温杯可去除茶具的冷气,这在冬季尤为重要;其三是温杯之后再投茶,可以充分激发茶叶的香气。
“一器成名只为茗,悦来客满是茶香。”在众多茶具中有这样一件特殊器皿最为茶人青睐,它便是用来泡茶的茶壶。
茶壶因茶而生,茶壶之美,美于分享。泡茶时,茶壶大小依饮茶人数多少而定。有客来时,沏一壶好茶,执壶倾茗,列杯分茶。
茶韵生香,缕缕茶烟升起,隐逸恬淡、清悠闲适之境油然而生。良朋对品,说尽人间傻话痴语。壶即是我,我即是壶;壶映我影,我恋壶真。这便是,爱茶之人最纯粹的壶之趣!
然而享受茶壶带来的美好之余,我们也要了解一点使用茶壶的忌讳:使用茶壶的时候,不能让壶嘴对着客人。这是为什么呢?
我国历来就有“客来敬茶”的民俗。最基本的奉茶礼仪就是客人来访马上奉茶,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,如有点心招待,应先点心端出,再奉茶。
当主人给客人奉茶时,应当起立,并用双手将盏递送给客人。对有杯耳的茶杯,需用一只手抓住杯耳,另一只手托住杯底,把茶端给客人。
酒满敬人,茶满欺人。古时因为酒不易酿造属于待客上品,所以将客人的酒杯倒满表示主方、好客。
但是开水泡出的第一杯茶却只能倒七八分满,因为满杯热茶不易散热,让口渴的客人久等是失礼的,所以茶满欺人。
壶嘴对着人,还有赶人走的意思。表示那个人是主人不欢迎的人。来人如若知趣,便可以自动离开,免得发生不愉快。
有些地方,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,当有客人拜访,但主人刚好遇到不便说明的状况时,就会拿壶嘴暗示一下,客人见到,就会知趣地告辞,这样,大家都落得轻松自然。
随时注意客人喝茶的节奏,空杯的要及时续茶,如果杯中还留有半杯,则表示“还不需要给我倒茶”的意思。
客人喝完杯中茶,并且到了“尾头”,应尽快“续杯”。如果发现客人的杯子有茶渣,应该替客人重新洗杯,或者换杯。
主人应熟悉茶品状况,若茶汤已现水味,应及时换茶。晚上品茶不宜太晚,适当注意观察,在喝的尽兴时候,也应该掌握茶局结束的时间。
平辈之间倒茶时,食指中指并拢,敲击桌面,敲三下以表示尊重;晚辈给长辈倒茶时,长辈需食指或中指敲击桌面,如果是特别欣赏的晚辈,可敲三下。
以后无论你是他家做客,还是职场谈事,学习完这段扣手礼,在以后的茶桌上一定要分礼相对,切勿再因不懂或是使用不当闹出笑话,有失礼仪。
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,途经茶区遇雨,在路边小店歇息。店小二不认识乾隆皇帝,冲泡了一壶茶放在桌上,乾隆便起身为随从斟茶。
皇帝给随从奉茶,随从应谢恩,但又不便暴露皇帝身份,情急之下,随从便以双指弯曲,不断叩桌,示意连连叩首。说到这里,小懂不禁吐槽到,“这随从真没眼力见,居然没抢到皇帝倒茶之前拿到茶壶……”
随着扣指礼的广为流传,越来越多的人也会在茶桌上行礼。现在已经没有了下跪之意,而是礼貌性地表达谢谢。
茶里人生,苦中自有清香在;茶有浓淡,有冷暖,亦有悲欢;一杯清茶,上善若水;赌书消得泼茶香,当时只道是寻常。
茶有浓淡,有冷暖,亦有悲欢。用一颗俗世的心品茶,难免执着于色、香、味,则少了一份清淡与质朴。
茶有了万千滋味,甚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。用一颗出离的心品茶,便可以从容地享受飞云过天、绿水无波的静美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